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8年半月谈第19期_半月谈2018第19期文章汇总
http://www.sdgwy.org       2019-04-22      来源:半月谈网
【字体: 】              

  点此下载半月谈2018年第19期精选文章汇总(打印版)


  《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学习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务员申论备考非常好的资料。


  下面是网页阅读版:


  半月评论


  1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改革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出的科学论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改革的举措,无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改革再出发已成社会共识的当下,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的“星星之火”,首先在人民群众之中萌芽。4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从小岗村起步、最终全国铺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了拉开全国农村改革序幕的“一声春雷”。


  改革开放之初,在与香港仅仅一河之隔的广东宝安县,泅渡赴港谋生的群众让高层认识到了发展差距,以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最终推动深圳特区成立和沿海对外开放。深圳让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凝聚了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改革者和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从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闯”出来的经验,此后逐渐成为深刻影响全国的改革举措。


  “全面二孩”放开、“房住不炒”遏制房价上涨、个税政策调整实施、“最多跑一次”深化“放管服”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出了一系列顺应百姓呼声的改革新政,不仅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松了绑”“解了绊”。


  进入新时代,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的改革路径越来越清晰,群众智慧汇入改革进程的管道越来越通畅。互联网让“人人有了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公共讨论,为一项项具体改革建言献策。互联网时代的改革广汇民智、广聚民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提高了决策科学性。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历改革“中长跑”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渐开始显露。如果不能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很可能会踟蹰不前,甚至危及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


  譬如,有的党员干部反应迟钝,不接地气,对基层不熟悉,缺少对基层群众生活的亲身感知;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改革“中梗阻”现象,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敷衍了事,对群众呼声和诉求漠不关心、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患上了“改革焦躁症”,急于求成,盲目决策,甚至与民争利,一些政策举措无法获得群众支持。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审视冲破思想桎梏、丰富改革实践的全过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目前,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深度调整利益关系和矛盾,就应自觉拜人民为师,从亿万群众中汲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要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革命斗争到建设国家,从改革开放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靠的就是群众路线这个战无不胜的“传家宝”。踏上新的改革征程,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该牢记宗旨,不忘初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改进和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掌握群众的真实需求,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自觉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假调研”。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深入一线,沉到基层,选好样本“解剖麻雀”,认真调查和研究问题,提出改革对策。


  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历史发展规律昭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当前的改革已经到了需要深度调整利益格局的关键时刻,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应该从、可以从哪些方面谋求新突破,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需求最明确,提供的改革解决方案可能也最切合实际。


  要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的实施条件差异较大,要赋予地方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坚持“一盘棋”思维的同时,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在解决问题中丰富改革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改革的再认识。


  半月讲解


  2  提振经济,国务院亮出哪些新招?


  当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放缓态势,外部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小,但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更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实体经济信心,8月中旬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频频发招、精准施策。


  提速改革,部署“放管服”新举措


  加快改革步伐,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是近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施政重点。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下更大力气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门槛,向民间资本集中推介一大批商业潜力大、投资回报机制明确的项目,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控股。改革举措旨在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障碍。


  9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有序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将许可类的“证”分别采用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4种方式分离出来,进一步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9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更高水平贸易便利化,今年将进口和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进出口监管证件再压减1/3并降低通关费用。


  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负面清单之外,外资与内资一视同仁,实行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致的市场准入标准和以在线备案为主的投资管理制度。


  减税降费,助力实体经济轻装前行


  “减税降费”这一关键词,在近两个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几乎都被重点强调。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尤其是营改增等减税措施要抓紧到位。


  8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推减负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如对因去产能和调结构等政策性停产停业企业给予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等。


  9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当时正困扰着创投行业的税收政策,给这个行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本次会议还提出,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为广大群众减负。


  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指出,要把减税降费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对落实情况开展检查核实。此次会议还强调,要按照国务院明确的“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已定部署,在机构改革中确保社保费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同时要抓紧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方案,与征收体制改革同步实施。


  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清理口岸不合规收费,10月底前由各地向社会公布当地口岸收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不得收费。推动降低合规费用,年内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比去年降低100美元以上,沿海大港要有更大幅度降低。


  升级“双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为打造“双创”升级版,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六项精准举措,力图使创业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蔚然成风。


  这些新政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出台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退役军人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升级“双创”平台;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和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创新信用监管,监督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严守安全质量底线。


  此次会议特别强调,打造“双创”升级版,要突出重点,拓展两大空间:一是工业互联网,二是“互联网+公共服务”。对于后者,会议要求重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等硬件和软件建设,使更多优质资源惠及群众。


  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半月调查


  3  谁在驱使大货车玩命狂飙?揭开货车挂靠潜规则


  导读


  道路之上,超载超限超速的大货车常常让人胆战心惊,避之不及。对于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虽不时治理,但效果欠佳。什么在驱使货车司机不顾危险地狂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车运营成本太高,不超载超限超速常常无利可图。


  货车要上路,必须先“挂靠”


  湖北货车司机陈先生2016年购买了一辆半挂货车,为了尽快获得运营资格,陈先生与武汉鑫捷源物流有限公司达成了典型的车辆“虚挂”关系,即将个人购买的车辆登记注册在一个具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名下,通过缴纳管理费等费用,名义上作为该企业车辆从事运输经营。


  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除约定陈先生需交纳的各种费用和受到的约束外,几乎没有约定挂靠公司应履行的任何义务和责任。此外,鑫捷源公司还要求陈先生签订“承诺书”,承诺车辆在行驶期间所发生的一切交通事故,均由陈先生本人100%承担,与公司无任何关系。


  据武汉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李罗敏介绍,20世纪80年代道路货运市场放开后,交通部门为了市场管理和安全监管的需要,开始设立道路运输许可证和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但由于证件办理需要有一定资质和安全运营要求,大部分中小业主都选择挂靠,滋生大批靠挂靠牟利的公司。


  我国道路货物运输行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低,近些年涌入大量货车从业人员,无疑为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相关部门制定法规要求从事运输的车辆必须持有道路运输证,且只有具备货物运输资质的主体才能够从事货物运输。


  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个人取得道路运输证并不容易。车辆在申请该证时,需提交工商执照、行驶证、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车辆登记证书、承运人保险、车辆检测单以及车辆照片等一系列繁琐文件。许多地方还规定,不对个体车辆颁发道路运输证。


  武汉货车司机朱伟俊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和一些同行都曾多次到运管部门办理营运证,都无功而返,最终无奈选择了挂靠公司。


  武汉市物流局副局长王长青表示,给货车及货车司机颁发证照是交通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的“抓手”。“如果完全放开,对于行业安全,我们交通部门怎么去管理,证都不办了,凭什么管理他们?”


  此外,为规范城市交通,一些城市会对外地牌照采取一些限行措施,为了获得“路权”,大部分司机会选择将车辆挂靠在当地运输公司,由此为车辆取得本地牌照。


  司机不堪重负,加剧安全隐患


  管理费、环保费、入网费、代办年审费等费用,再加上保险,每年得交两三万元,这成为个体司机一笔不小的负担。更让货车司机不堪重负的是,近年来这些费用还一再上涨。


  陈先生与鑫捷源公司合同约定管理费是2000元,此后每年都冒出如“会费”“风险金”“GPS服务费”等新的收费名目,今年挂靠费已涨到了6100元。


  除了挂靠管理费,还有不断上涨的油费及各种过路费,使得货车司机承担越来越高昂的运营成本。


  为了多拉快跑,不少司机选择超载超限,虽然明知有巨大的安全风险,但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大货司机还是会铤而走险。湖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局长姚俊表示,从实际交通事故案例来看,大货超载超限超速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重要原因。


  车辆挂靠还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为个体司机维护自身权益留下巨大漏洞,导致货运领域纠纷频发。这是因为挂靠车辆运营所需的证件等都以挂靠公司名义登记并保管,不显示车辆与实际车主之间的关系。


  “从法律上讲,这个车子已经完全归属于公司,即使保险的钱是司机出的,但保险关系是公司,而且出了事故还得公司申请理赔。”王长青说,一些公司就利用这点在车辆脱离挂靠公司、车辆转卖或申请补贴淘汰车辆时设置障碍,要求司机出高价“赎车”,由此引发双方矛盾纠纷。


  货车要办6个证,实际操作走了样


  由于大货车普遍将车头和车尾分开上牌,要办理两个行驶证,因此交通部门也要求其分开办理道路运输证。此外,货车司机还需办理《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和驾驶证。“开个车需要办6个证!”许多司机对此非常不解。


  从业资格证就颇受诟病。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青年陈贵洲表示,自己已取得A类驾照,按照规定可以驾驶货车。但他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从业资格证,否则会被路政部门查处。


  陈贵洲说,“除了理论考试与驾照考试稍有区别外,实践考试科目都是倒车、移库,难度比考驾照还低。”更让驾驶员不解的是,这个从业资格证必须到交通部门年审,由驾驶员自行填写一份《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表》。同时,驾驶员每两年还须参加继续培训。


  李罗敏表示,从业资格考试是由交通部门组织,驾驶员须到指定学校培训和考试。武汉市仅有4家驾校取得这一资格。考试报名免费,但须购买“指定教材”,接到通知后到指定驾校简单培训后便可考试。


  货车司机普遍表示,考试内容不仅与驾照考试高度重复,而且报名考试必须在指定驾校进行,存在垄断经营之嫌。一位不愿具名的货车司机说,培训考试各种资料和食宿费用累计七八百元,“关键是太麻烦,至少要跑3次”。


  从业资格证和驾驶证都需要年审,货运司机需要分别到两个部门年审,费时费力,这给了代办中介牟利空间。多名货车司机表示,每次检测少则花两三天,多则两个星期。货车司机往往背负着车贷利息,等不起,只有找黄牛代办,本来只需要一两百元的检测费,却要花费五六百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行业秩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角度来说,设置考试和继续培训有必要。“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走样,考试流为走形式。”姚俊说,考试培训不仅没有提高货车司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反而增加他们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成为司机的一大负担。


  对于从业资格证、道路运输证和双份行驶证,社会各界希望取消的呼声不断。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已明确提出,逐步取消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从业资格证和道路运输证。


  “许多挂靠公司根本找不到货车司机的人,指望它对司机的管理更不现实。”姚俊建议,加强对挂靠公司的管理,逐步取消挂靠现象,并简化对货车和司机的证照要求,打造严厉的监管体系,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半月世界


  4  中国双边外交展现新姿态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最近先后访问俄罗斯并出席中俄双边机制性会议、访问新加坡并主持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韩正此行,进一步夯实了中俄、中新双边关系。


  以双边关系推进国际合作,一直是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主轴。在新时代,中国领导人重视双边关系,不仅表明中国将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也意味着中国将以更加平等和自信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中心。


  中俄合作属典范、战略性强


  中俄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2011年6月,两国元首共同宣布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迄今为止层级最高的一组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具有战略性,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构建与俄罗斯的紧密关系也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


  韩正此次访俄,一项重要议题是夯实中俄投资合作委员会机制与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机制。俄罗斯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而中国市场也占到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将近20%。2019年底,俄罗斯远东输气管道也将如期对中国提供天然气,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在当前世界能源格局转型背景下,夯实中俄能源合作,特别是深化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机制,对于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仍很关键。


  中新合作基础好、前景广阔


  自2013年起,新加坡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新加坡经济高度开放,对外直接投资是新加坡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与中国建交之后,双方很快选择在苏州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的试验区。新中两国关系密切,合作领域广泛,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体现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新加坡也是东盟国家中最早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双方正积极推进中新FTA的升级版,预计年内将取得重大突破。


  201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确立了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韩正此次访问,双方签署了多个文件,其中包括将天津生态城建设上升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不仅将在全中国范围内推广,其相关经验也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双方还启动了中新双边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谈判,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安全。


  推进双边外交,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


  双边关系是多数国家对外关系的主体,随着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多边外交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权重日渐上升。但是,当前全球化正遭遇波折,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一系列以双边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之后,多边外交的风潮正在起变化。


  特朗普政府更多转向双边外交,其重要动因是全球化的复杂分配效应,主权国家越来越难以控制跨国公司的收益分配。因此,美国欲凭借其权势地位,在双边层面逐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展开谈判和极限施压,强行扭转不利于美国的发展态势。


  与美国减少对全球化的支持不同,中国新一轮对外关系的展开仍以构建开放性经济为主导。譬如俄罗斯,其在融入世界经济时,因与西方的摩擦而出现发展困境,在此情况下,中俄互相倚重,突破全球化困局的动力非常强劲;譬如新加坡,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国家命运与开放性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强中新双边关系的战略性沟通和协调,双方意愿都很强烈。


  与美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双边关系不同,中国的双边外交有着鲜明的平等互利色彩。中国从不追求凭借权势地位获取不成比例的收益,而是始终遵循面向未来的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以长远目光推进双方合作共赢的格局。


  基层治理现代化


  5  一个村委会,八个大喇叭 警惕基层资源错配、浪费成灾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基层走访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资源设施在一些农村地区已不再成为掣肘短板,但资源错配导致的浪费,却开始悄然消磨干部的成就感,消解百姓的获得感。这“错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安就安的喇叭


  “村委会这儿一共安了几个喇叭?”


  “八个哇。”


  “都是哪些部门给安的?”


  “我也说不清,都是上面来人说安就安了。”


  这是半月谈记者在西部一个贫困山区和一位村支书的对话。这位村支书说,从2016年开始,他们村委会陆续安装了8个喇叭,这些喇叭平时用处并不大。“要通知事情,有一两个就行了,也不知道为啥安这么多。”这位村支书说,为了省电,平时只能把喇叭关了,上面来检查再打开。


  半月谈记者随后辗转联系到其中一组喇叭的归属部门。该部门负责人说,8个喇叭分属广电、气象、防汛、水文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要在村里装上一组2个,于是村委会就挂起了8个喇叭。“装一组喇叭要花费2000元左右。”该负责人坦承,只要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好,装一组喇叭也够用了,这么装确实浪费。


  这个村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大,农村资源错配和浪费现象开始露头,有些冠冕堂皇的项目耗资不菲,百姓却不买账。


  “就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来说,上级要求给基层配备文化活动场所和娱乐设备,但是每个村的文化底蕴和资源条件不同,有时候上级部门不问村民实际需求,一竿子插到底。”西部地区一位副镇长说,比如有的村群众居住分散,而且活动场地很大,却被要求建个文化舞台,结果一年用不了几回成为摆设。


  只能靠编的用途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资源错配不仅导致了大量浪费,由此带来的“汇报工作”也让很多基层干部吃不消。


  “最头疼的就是这些设施根本没啥用,但是还要定期汇报‘使用情况’,就得不停地编材料……”一位基层干部说。


  “为了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级要求每个村都设立文化书屋,但配备的书籍也都不合农民胃口,没人肯来!”一位分管文化的基层干部说,为了体现书屋的作用,村干部就得编造借阅记录好向上汇报,但实际上这样的书屋一年借阅次数不会超过10次。


  一位分管民政的基层干部说,有时候上级不同部门要求成立的组织功能类似,他们也得硬着头皮“知错而上”。“比如,我们这儿先前已经设立了幸福互助院,很多老人享受到了很好的养老服务。可是后来上级又让设立老龄协会,要定制度、做牌匾,还要收会费,根本没人响应啊!”


  最终,这个老龄协会在材料里红火了起来。


  最令基层干部担忧的是,反复“造假”很容易让人消磨掉干事热情。“一些刚来的年轻干部满怀冲劲儿,但是不切实际的工作压多了,也就慢慢觉得‘干得好不如材料好’,想干事、干实事的有的就干脆撂挑子了。”一位基层干部如是说。


  没有根除的顽疾


  基层资源错配,只是因为上级“马大哈”吗?其实,此类乱象折射出来的是,一些地方仍存在布置工作官僚主义,落实工作形式主义,检查工作教条主义的不良风气。


  ——布置工作官僚主义。正如许多基层干部所感慨的:“不少上级部门政策下达得勤,却没有细化规划,部门间也不愿意协调,基层摸不着头脑,只能‘照葫芦画瓢’。”


  ——落实工作形式主义。比如上级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级一级都下发文件,实际做的只是见墙就粉白,村村都种花。“何况很多基层干部不懂园艺,栽的花和树不适合农村地区生长,不久花枯了树死了,就剩下光秃秃的花池和树池。”一位亲历此事的干部说。


  ——检查工作教条主义。“拿我们镇来说,有个村去年投资五六十万元建设了人饮工程,项目还没审计验收完成,今年县上来检查就让进行提升改造。”一位基层干部说。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说,这些错配和浪费根源就在于唯上不唯实的“拍脑袋”决策。脱贫进入攻坚期后,为避免部分地区急功近利,这些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


  他建议,作为上下协调的县级部门,应该切实起到协调和统筹的作用,一方面,对上级下发的政策多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解读,做好“合并同类项”;另一方面,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及时了解基层需求,避免摆样子、杜绝花架子。


  6  运动式治理:一阵风刮过,剩下一地飞絮?


  创城、创卫、治污、治霾……在基层的各项工作中,运动式治理并不鲜见。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集中力量处理一项工作任务,往往见效快,但很难常态化。


  形式轰轰烈烈,考核结束就停


  早晨8时,华北地区某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的干部像往常一样拿起清扫工具,和同事们一起来到单位分包的卫生责任区,开始“洗城”。


  该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自2016年5月该县创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县城建城区被划分为100多个卫生区域,分配到全县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并规定每周五上午8点至8点30分之间开展“洗城”活动,半个小时清扫完毕后开始上班。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在创城、创卫(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过程中,还是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时,各种“严打”“专项整治”“专项行动”等仍是选择频率较高的治理方式。


  有网友表示,运动式治理尤其表现在上级检查和考核期间,基层干部倾巢而出,搁置手中其他工作,集中力量服务于“中心工作”,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


  “遇到创城创卫验收,街道干部那一个月几乎都是白天站大街当志愿者,或者打扫街道擦栏杆。”有基层干部反映,运动式治理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也很常见。


  运动式治理的短暂效应让一些群众忍不住吐槽。“街道创卫时,交警、公安、城管那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检查完了,就很少见到这些人了。上面再来检查又是这种形式。”


  短期效果明显,亦易反弹


  河北一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运动式治理方式动员范围广、行动速度快、执行标准严,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治理部分“顽疾沉疴”的一把利剑。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中部地区某市创城时,确实解决了一些难题,如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老小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周边环境整治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运动’,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变化。”一位退休老干部说。


  社会治理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多部门合作,如严打行动通常涉及公、检、法等部门;创城运动至少涉及行政执法部门、交通警察部门、社会治安部门及宣传部门等。


  “运动式治理能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内外资源,实现组织行动力和协调性短期提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辉认为,这比较好地克服了政府部门因条块关系而产生的互相推诿和“踢皮球”现象,强化了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然而,运动式治理方式也存在弊端,反复现象较为明显。西南财经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元元教授认为,运动式治理存在仓促性、被动性、临时性和事后性,其治理绩效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


  基层干部也坦言,运动式治理的“暴风骤雨”必然收到明显的短期效果,然而,等专项行动结束后,违规行为往往会死灰复燃、故态复萌。因此,单纯依靠运动式治理并不能收到长期根治的效果。


  治理还需探索长效机制


  治理需要的不是短时的热情,而是长效的制度安排;需要的不是一地局部治理,而是整体统筹。


  专家认为,运动式治理短期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在毕其功于一役的行政压力驱动下


  “用力过猛”,不利于治理成果的有效积累。


  河北任县住建局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协调中心负责人刘国强建议,针对不同的公共事务和议题,应当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比如偶发性、应急性公共议题,大多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以运动式治理模式应对;而经常发生和出现的公共议题,应当建章立制,采取常态化治理模式。


  刘国强以垃圾处理举例说,如果单纯依靠运动式治理,城乡垃圾问题至今依然会令人头疼,建立一套符合城乡实际的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才是根本之道。目前,任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出了“村收集、乡监管、企转运、县处理”的四位一体城乡环卫处置新机制。


  基层干部对半月谈记者表示,很多治理事项都应积极号召群众参与。“如创城归根结底要靠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共同提升,动员全民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常规治理机制,巩固创建成果。”


  “随着制度的健全和切实执行,常态化治理的能力将日渐加强,偶发性、应急性公共问题才会随之减少,从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的转变也会随之而来。”


  教育改革进行时


  7  高考改革亟须回应“公平焦虑”


  导读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备受各界关注。今年全国又有多个省份开启高考改革进程。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弊病多多,百姓对进行改革期待已久。然而,随着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一些家长焦虑情绪随之加码:录取中不确定因素增多,高考公平的公平底线能否守住?


  模糊地带越多,寻租空间越大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前不久出炉。方案指出,将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在部分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


  方案一出,争议纷起。有网友的反应简单而直接:高考分数占60%,剩下的40%就靠“拼爹”了。


  “考试成绩不少于60%,综合素质评价不高于40%,很可能给权力寻租留下了极大空间。”北京市一名受访家长认为,考试分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水平,加之多次考试作为参考,能避免一些偶然性。然而综合素质评价所占比例之高,且评价标准、评定规则等都缺乏统一要求,操作空间大为增加,很容易引起不公平的猜疑。


  另外,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中高校自主招生将增加面试环节。有网友说:“面试难免存在歧视,地域、性别、家庭背景,甚至外貌等因素都有影响。”


  有专家指出,自主招生出题思维往往受生活方式影响,面试的老师、教授长期生活在城市里,这导致测试方向和农村考生具备的优势不匹配,农村考生不容易脱颖而出。


  东北地区一中学副校长介绍说,该校今年有高三毕业生800余人,参与自主招生报名的大概也就是个位数。“主要是自主招生门槛比较高,动辄就要各种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城市学校可以聘优秀教师专门组织学生攻竞赛,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师资力量。另外,有些自主招生门槛比如发明创造、专利技术什么的,农村学生没有机会和条件参与相关项目。”


  对于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引发的争议,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林修通过媒体回应: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是未来想探索的一种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从“选分”到“选人”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这部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


  设想很好,但造假太易


  高考改革的一项内容,是在录取时加入综合素质评价因素,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出发点很好,但不少家长担心,如果招生时过于看重综合素质评价,势必会逼着学校和家长纷纷给学生脸上“贴金”。


  北京家长陈玉明说:“比如思想道德方面,我假装拾金不昧行不行?学业成就方面,家长帮孩子在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行不行?社会实践方面,我假装到贫困山区当志愿者行不行?本来想让学生全面发展,搞不好成了全民造假。”


  陈玉明的担心不无道理。8月中旬,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刊发题为“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一文,作者查阅高考自主招生录取名额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后,发现不少涉嫌抄袭,其中一些学生已借自主招生进入了高校大门。


  其实,为了确保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每年教育部都会专门发文,要求各地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对弄虚作假的考生,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给予取消其当年自主招生资格和高考资格的严厉处罚。


  尽管如此,仍然有社会机构、学校和家长愿意铤而走险,为孩子的前程“添砖加瓦”。


  今年3月,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教育部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原因之一,就是这项制度被“有心人”利用,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


  有学校发现,凭信息竞赛省级一等奖获推荐保送的学生在高校测试时竟有一半不掌握相关知识,近1/3不敢参加测试;有凭借省级三好学生获保送资格的学生,就读后被人举报其三好学生资格不是在他就读的中学获得的;还有高校对一些保送生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社团活动等方面并未显示过人之处。


  严守公平底线,改革方能走好


  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改革是要鼓励孩子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无疑十分必要。但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


  一名网友说:“规则越简单,越容易透明;规则越是眼花缭乱,越容易藏污纳垢。”有家长甚至提出:“你说咱们还能回到纯‘裸考’的时代不?”这些说法都折射出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公平焦虑”。


  高考,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众多家长的焦虑和质疑,是在高考改革进程中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界人士建议,首先,鉴于可预见的巨大改变,在改革的同时,理应将人们的关切纳入其中;其次,应该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考虑地方实际,稳步推进;第三,充分问计于民,激发、吸纳民智才是明智之举,尤其要善于从民众的批评与质疑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时政·财经


  8  有心无力,扶贫干部闹“本领恐慌”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一些扶贫干部坦言,在应对乡村治理现代化、产业扶贫项目安排、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感觉比较吃力。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前期与“三农”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扶贫经验、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先天不足”,加之学习机会匮乏,“本领恐慌”加剧。


  “无学可上”加剧“本领恐慌”


  当前,扶贫干部学习时间普遍不足。“下乡、开会几乎是我扶贫工作的全部内容,占据了所有时间,哪还能顾及学习。”有扶贫干部反映,各级为了压实脱贫责任,对基层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深入调研的时间都有要求,认为只有经常在村里跑才算“真扶贫”,才会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同时,扶贫干部需要出席的各种视频会议已经开到了乡镇一级。视频会后,各级的联席会、动员会、部署会一个没有落下。一些地方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后,相关单位结合文件又下发“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看起来倒是丰富,许多却没有什么政策干货。”一位扶贫干部直言。


  进村入户之频繁,“配套”文件之繁复,已经让有的贫困户对到家里问这问那的扶贫干部产生反感,认为他们没有提供多少具体有效的帮扶措施。


  对此,基层扶贫干部深感“委屈”:只让一头扎到村里,没有机会出去学习新理念、新模式,哪来的新做法?事实上,经过层层压实责任,许多扶贫干部对贫困地区的优势、短板已相对清楚,缺的是破解问题的新招。


  “我们不能总是闷头自己干,也要多向外面学习啊!”一位在深度贫困地区驻村的扶贫队员说,驻村以来参加的培训都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并且只是在县内集中学习,很少有机会同外界深入交流。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不考虑扶贫干部。


  “学习机会明显不足。”西部某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办负责人说,他担任扶贫办主任到现在为止,主要学习方式是“以会代训”,顶多参加省里的扶贫现场会,扶贫领域急需的创新项目管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等培训课程平时很难接触到。


  不少扶贫干部认为,一些本可以深度交流学习的现场会议,由于会议时间的压缩和为了让大家看更多的点,最终也就变成了“车上短时间交流,车下看展板、听解说”。


  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保障“会干事”


  在真正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时,不仅要让扶贫干部“想干事”,还要保障他们“敢干事”“会干事”。有扶贫干部举例,如果在产业扶贫方面缺乏办法,不善于构建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即便把集体资金入股企业,再简单地分红,光回本就需要10多年。


  为基层扶贫干部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氛围极有必要。“既要精准到人,也不能简单地人盯人。”不少扶贫干部表示,扶贫干部必须要扎根基层,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只待在基层,出去学习是耽误时间。领导干部要为扶贫干部在社会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创造机会。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认为,加强学习是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因为没有开阔的视野就出不了好点子。但是外出学习培训不仅是脚走出去就可以,要带着当地扶贫短板、问题,以及宏观分析的眼光,实现“脑袋”走出去。


  专家建议,扶贫干部可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梳理自身短板,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上级部门可综合考虑,按照学习主题安排深入学习考察,保证学习效率。


  科技·文化


  9  融入生产:“黑科技”升级制造业


  我国将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双向融合的主攻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赋能升级,智造未来”为主题的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于10月11日在南京开幕。大会举办地南京正举全市之力打造创新名城,既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升级赋能,又不断为智能制造赋能,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提升综合竞争力


  车间里,工作人员和机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车间外,屏幕上显示着每条生产线的操作人员名单、温湿度、物料齐套率、缺料预警等信息——这是中国电科十四所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工信部电子组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车间。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共有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试点示范项目,拥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0个,市级智能工厂40家。


  这样的智能车间正在不断为工业产业升级赋能,增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每一个轮胎移动都带着‘数据’。”在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廖进荣介绍,传统自动化依靠人为控制、分段控制,现在可以通过数据库,以软件这个“大脑”控制整个生产流程。


  “人员减少了,但是产能却翻了好几倍。我们有近百人的研发团队,不仅为自己服务,还将经验、技术、理念传输给同行,一起成长。”南京优倍电气董事长、研究员董健说。


  除了成系统的智能车间,用“意念”控制的肌电灵巧手,能够探测低空飞行物的蜘蛛网雷达,24小时不间断巡检设备的监控机器人……这些听着高大上的“黑科技”正逐渐走进生产,不断为产业升级赋能,并亮相本次智能制造大会。


  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


  当前,南京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为契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细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2017年,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新能源汽车增长171.8%,工业机器人增长78.9%。


  与此同时,全市智能制造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江北新区重点打造国家智能制造新区,经济开发区、江宁区、雨花台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区,在全市形成“一极三区多点”式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南京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制定出台了《南京市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为重点,在工业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为“智造”再赋能


  智能制造前景广阔,但并非可以“平地起高楼”,必须依靠有力的支撑。


  为智能制造“强肌”。近年来,南京围绕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积极组织实施装备领域科技重大专项、科研和产业化专项,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成长性新兴产业扶持专项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高、品牌影响力大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为智能制造“增智”。南京充分发挥中国软件名城优势,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 2017年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实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目前全市已建成并具备对外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38家,数量占江苏省一半左右。


  为智能制造“搭台”。南京已经高质量、高标准承办2016、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广泛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机构、企业、专家,全面展示最新的智能制造理念、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功能提升。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