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上涨的农产品价格引来了政府的高度关注。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六项措施。 这六项举措包括再次强化菜篮子市场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以及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应该说,国务院专门就菜价上涨问题作出专项部署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也是必要和及时的,且这些举措确实能有助于缓解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
8月17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菜价同比上涨高达49.7%,57种主要生活必需品同比上涨7%,涨幅比6月扩大1.2个百分点。进入8月以来蔬菜价格的上涨势头依旧,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11日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价比8月4日上涨5.83%;农业部最近公布的8月11日全国鸡蛋价格达8.57元/公斤,比8月份的第一周上涨1.7%,为连续12周上涨。
导致当前农产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何在?目前市场主流观点归集于农产品供需状况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如今年旱涝灾害气候频繁、农产品减产歉收导致产出缺口,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涨,以及部分投机商囤积居奇的炒作行为。当然,中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供需信息披露体系的不足,放大了农产品等的产出缺口,也成为了目前解读农产品等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成因。
毫无疑问,上述因素都客观上促成了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然而,诸多理据显示,当前农产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当前通胀风险最为突出的表征,而非具体商品价格的上涨。事实上,从时间点位上看,自去年末以来,各种农产品价格就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轮换上涨,先是大蒜价格的飙升,接着是大豆、辣椒、食用油、姜等价格的上涨。从涨价范围看,目前是几乎所有的农产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都出现了上涨,这不符合市场正常的规律。除非所有的居民生活必需品都遭遇产出缺口等供给问题;否则居民购买力不变下的总量平衡效应,对于居民消费篮子中的商品而言,有涨就应该有跌,不可能大部分或全部都呈上涨态势。何况,目前不论是央行的金融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居民收入数据看,居民收入和金融资产相对稳定,并未出现蜕变。
鉴于此,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货币问题,不排除货币供给的过度宽松引发了单位货币购买力贬值,即通胀风险。这就意味着,如果有关部门仅通过看管菜篮子等专项整治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重点整治领域的商品价格上涨,但会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涟漪效应。因此,政府在看管菜篮子的同时,更需捂紧钱袋子———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缓解过剩货币流动性的冲击。
7月份CPI同比上涨3.3%就已向宏调部门发出了遏制通胀的警报。而当前中国法定存款利率已为负值,这既导致大量储户的储蓄资产净折损,又刺激了银行信贷和货币流通速度。目前楼市新政导致了房市已很难通过价差交易获利,而农业的旱涝灾害恰好为过剩流动性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泄洪口,这是当前农产品价格普涨的原因之一。
显然,若继续化整为零地对涨价突出的领域进行单独的政策干预,势必将使政策陷入无暇顾及的尴尬局面———遏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将导致其他领域的价格上涨。因此,管好菜篮子的前提,更是要管好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