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访活动中,市民所反映的大多数问题,经由一把手批示后,也须回到各自行政领域去督办落实。这意味着,有了领导批示也不过是拿到了一张权利保证书,而这一纸保证书却未必能够驱使权力机器因此而有效运作。
10月18日上午,广州举行“迎亚运、促和谐——广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公开接访活动”。身在主会场的市委书记、市长的“摊位”最为繁忙,群众大多冲着向一把手反映问题而来。为此,有些人前一晚就通宵排队,在会场外打地铺等候。
有些人想必对广州这次大接访活动不以为然,或把这看作一场秀,或称这是为迎亚运而先期纾解民怨。这些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并不妨碍此举的正面和积极意义。
群众有什么问题,原本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反映,什么事都找书记、市长,肯定不是一种行政常态。但基于众所皆知的现实,许多问题最后如果不是一把手出面,不但难以进入议程,老百姓还可能因上访而被围追堵截,付出惨痛代价。如今连个小县城,领导外出都动辄警车开道,老百姓就算想拦车喊冤恐怕也找不到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把手能够现场办公,亲自接待市民,自然是好事。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只要有利于解决问题,人们一般不管这样做是不是合乎规范,是不是符合法治精神。在这点上,相信主导安排大接访活动的领导官员也深谙个中道理。可问题是,人们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一把手身上,越对当下行政运作的效率构成了一种讽刺;大接访活动的场面越火爆,越难掩饰相关职能部门平日的不作为。媒体报道接访现场有人在上访材料中直呼“拜见青天”,这四个字明白无误地传递出了大接访的内质。
无论怎么承认大接访的现实意义,都应明白一点:这种做法或有可取之处,却非法治之福。集中的、运动式的大接访,就像锁在安全箱里的灭火器,只有起火了才可派上用场。而于平日,那些星星点点的火苗早该得到及时消弭和化解。就广州大接访民众集中关注的一些领域而言,譬如土地征用、社保待遇以及房产证办理等问题,倘若相关渠道畅通,何须劳烦一把手亲自把关。平时民工为讨薪不惜跳桥、跳楼,依然未必管用,这时候书记、市长一批示就灵,又说明什么?
接待信访固然是法定行政救济渠道,大接访却只能看作这一特殊救济渠道中的特殊手段,充其量只是通往法治的一个起点站,甚至还可能背道而驰。在接访活动中,市民所反映的大多数问题,经由一把手批示后,也须回到各自行政领域去督办落实。这意味着,有了领导批示也不过是拿到了一张权利保证书,而这一纸保证书却未必能够驱使权力机器因此而有效运作。在这次大接访现场,就有人拿着材料前来数落一把手说话不算数,当地官员也强调说接访千万不能“接了白接”。这形象地表明,如果缺乏常规有效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接访活动随时都可能滑向官僚主义的虚无境地。站在这个角度,尽管对大接访活动抱有善意理解,也当洞悉这其中与“法治政府”目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