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
申论热点天天读:留守人员问题
http://www.sdgwy.org       2010-12-07      来源:山东公务员网
【字体: 】              

  当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员外出打工后,个别能够在外安家立业,于是举家外迁。而大部分农村只留下了“三留人员”:小孩、妇女和老人,即所谓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分别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引申而来),也有的称之为“空巢儿童”、“空巢老人”,这里我们统称“留守人员”。

  2010年留守人员问题非常突出,老无所依、青少年家庭观念和情感淡漠走上歧途、妇女权益受到侵犯等等诸多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所以留守人员问题将成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之一。


  一、留守人员现状


  1. 群体庞大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员,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

  留守群体的调查,恰好与日前关于流动人员的报道相呼应。我国目前流动人员规模保持2亿以上,其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

  8700万加上2亿多,就产生了近3亿这个可怕的数字和庞大的“流动+留守”群体。这意味着中国有接近一半的农民属于这个群体,大约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而这个群体,基本上就是为生存而挣扎的群体,他们就是“底层人民”的大部。

  2.问题突出

  农村留守群体的困境日益加剧的老问题自从东奔西走的打工者出现,留守群体即已诞生,“留守问题”随之而来。近年来“打工潮”日益波澜壮阔,“空巢”家庭大规模涌现,留守群体的生存状况就越来越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与担忧。

  早在2005年进行的《农村留守人口生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即已指出: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满意度。此外农民对生活的不满也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即对农村的资源、基层村组织不满。

  (1)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如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经济来源不稳定;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医药支付能力较差,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照料;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老人是最大伤害等。

  (2)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存在教育情况令人堪忧、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性格行为存在缺陷、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和困难。

  (3)留守妇女

  近期的相关报道把绝大部分关注投给了4700万农村留守妇女,因为她们面对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加重、家庭稳定性降低等诸多问题,仍在苦苦支撑。让一个女人既当爹又当妈,既主外又主内,既干高强度的体力活又管孩子的教育学习,人何以堪?


  二、深刻原因


  最简单的原因留守群体出现,正是相对于大批“流动人员”不得不离乡背井去“讨生活”,而离乡背井的原因,无非是因为贫穷,因为固守乡土、男耕女织的生活已难以继续。其实无须案例,2亿多流动人口“奔赴”低薪高危行业的现实,足以反证农村贫穷。

  农村依旧贫穷一方面,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农村缺乏发展机会、农村太穷,另一方面,城市收入高、可以见世面,一推一拉之间,农民必然要外出打工。经过20几年的“推拉”积累,“流动人员”就飙升到2亿多。与之“配套”,留守群体也壮大到今日的8700万。这确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农村的历史就是贫穷的历史。

  城乡差异造成了农村人员的外流和留守困局,而差异的成因正是因为多年来的城乡“剪刀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剪刀差”,主要通过压低农村的产品价格来剥夺农民的剩余,促进了城市逐渐繁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剪刀差”则转为压低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主要是土地)和农民工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获取城市发展的资本。在“剪刀差”的作用下,城乡差别在这些年来并没有缩小,而是在继续扩大。我们看着城市的日益“繁华”,听着“城市(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呱噪,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农村发展并未如传说般日新月异。


  三、解决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工会、妇联、团委等各级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积极对策,为“留守人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农民工”安心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做好稳固的后方工作。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一是加大农村机械化耕作程度和范围。尽量提供一些诸如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农村专业化服务,不仅可以缓解“农民工”家庭无青壮年劳力的劳动压力,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商机,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二是加强村级综治工作。加强镇级派出所警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夜间安全巡逻队,给村级治安员适当生活补助,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鼓励“农民工”回乡探亲。保障“农民工”的法定节假日,最好能开通“农民工”专列,给他们提供节假日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2)丰富农村娱乐活动。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群团工作优势,借组织、农业、科技、林业、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之力,针对农时变化,组织“留守人员”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镇、村、街道办事处腰鼓队、健身队等文艺团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秧歌舞比赛、卡拉ok大赛、打羽毛球等活动,扬文明新风、树乡村正气,使广大“留守人员”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快乐,同时,通过丰富业余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减少赌博、偷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3)增设“留守儿童之家”等社会机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鼓励教师担负起“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责任,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另外,充分利用乡镇“福利院”,成立“留守老人之家”等机构,把“农民工”家庭的年老体弱、生活难以自理的“留守老人”集中照管,可以要求“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妥善解决农村家庭留守成员的教育管理和权益保护问题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建立相关工作机构,提供有利条件,抓好统筹协调,形成共同关心留守家庭成员的良好格局。同时,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留守人员”问题,研究制定涉及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积极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各级劳动部门、职能技术学校和用人单位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时,要把劳动技能、文化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其他突出问题


  1. 耕地红线难保

  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在于供养关怀,留守儿童的症结在于教育成长,留守妇女的矛盾则是家庭负担的沉重和婚姻生活的缺失。这些问题已足够沉重,却远非问题的全部。

  2009年,我国耕地的红线是18亿亩,而去年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已经接近红线。今年两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指出:“我们是有信心的,耕地18亿亩的红线,将会严格守住,也应该守得住。”反对坚守耕地红线者则强调:耕地只是生产要素的其中之一,还得有人愿意干才行。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种粮食不赚钱,农民不愿意种地,保障“18亿耕地红线”又有何用?

  反对者的质疑是现实的,从数字上保障耕地红线有何意义?如今近3亿农民变成了“流动+留守”人员,“耕地红线”显然已被从下而上突破,“严守”早已名存实亡。

  2. 被贬值的城镇化

  今年3月25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进一步指出,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的城市(镇)化,其预期是在立足“三农”的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改善中国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但其并不仅仅意味着丰功伟绩,我们更应该深深思索其背后的血色问题。因为制度、执行和一些现实问题,广大“被城市(镇)化”农民深受其害,相当部分“流动人员”正是由城镇化而来,城镇化事实上已构成对农民的第二次掠夺。

  另一方面,在城镇化鞭长莫及的角落,更多“流动+留守人员”,固守着农村的贫穷。“386199”部队战斗力的低下,注定了其所“占据”的广大农村不仅难以“与时俱进”,甚至只能勉强维系生存。此情此景,足以令城镇化黯然无光。

  3. 留守的未来“经济结构调整”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盛来运指出: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当前,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二是由工业带动向一产、二产、三产协调拉动转变;三是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管理、创新方面转变。

  4. 被“抢空”的强农惠农政策

  2004年~2009年,中央已连续出台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深切关怀之下,“流动+留守”人员问题却越演越烈,难以索解。

  近期曝光的一个案例似乎透出了冰山一角。今年年初,义乌市委组织部接举报称:一些公务员为“当农民”,把户口迁到农村。原来,他们看中的是农村户口所附带的征地补偿费、集体经营分红等利益。在公务员“争当农民”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可最终损害的却是农民的利益。

  与民争利不仅是农民贫困之源,也是强农惠农政策难以落实的巨大阻碍――就算中央的政策落地,在强势抢夺之后,惠及农民还剩几何?这样的现实决定农民脱贫难以乐观,“流动+留守”群体的困境依然无解。

  未来或已“流走”早在2008年,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约4800万,今年,农大的统计显示数字已降到2000万。除去误差,下降的趋势不容置疑。这显然不是“计划生育”的伟业,而是因为这两年来更多的留守儿童加入到了流动大军。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反之亦然。

  如今流动人员在为生存打拼,留守人员则守望着贫穷,这种现实构成了“反之”的危险前提,但也明确指出了中国走向国泰民安的出发点。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