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查询首日 访问过多网站瘫痪(图)
一年免费两次 坏消息存5年
申请流程
人民日报新论:让“个人信用”成为社会血脉
个人信用查询首日 访问过多网站瘫痪
你的信用如何?有过不良记录吗?拖欠过电话费吗?昨日起,市民可以登录“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但是因为网友太过热情,所以网络一直处于拥堵状态,页面也崩溃了。截至今年8月末,四川已累计注册5.8万名用户,共查询13.83万次。
昨日起,市民可以登录“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https://ipcrs.pbccrc.org.cn)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一些市民昨日登录该平台时,发现网页瘫痪了,人行征信中心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全国各地查询量太大,敬请过一会再行查询”。
据了解,“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早在2013年3月27日,便面向四川、重庆、江苏三省(市)的社会公众进行试用。截至今年8月末,四川已累计注册5.8万名用户,占全部注册用户的40%,共查询13.83万次。
问1:网页打不开?
查询量太大 网络拥堵
昨日是9省(市)居民可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第一天。人行征信中心表示,身份证号码前两位为32、51、50、11、37、21、43、45、44的个人,都可以足不出户查询报告。昨日下午,不少市民反映,该网站打不开。
市民易小姐说,昨日下午3点左右打开该网站时,网速特别慢,“我打开网站,只有最上面有一栏标题显示‘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但里面却显示着网页已过期。”早在上周就注册了的陈小姐,由于忘记密码,想通过网站找回密码时,也同样无法打开网页。
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四川居民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不少其他省份的网友也在微博上直言“网页打不开”。
昨日下午3点半,记者致电人行征信中心客服电话询问。客服人员说,昨日是查询首日,全国各地的查询量都很大,因此网络出现拥堵。截至下午6点记者发稿时,该网页仍然处于打不开的状态。
问2:如何查询?
验明正身 一天后短信通知
成都网友“一粒粒”上周末刚在“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注册,并成功查询到了个人信用报告。
“注册完之后还要等一天,通过身份验证之后才能查询。”“一粒粒”说,注册之前先要填写姓名与身份证号。接下来要验证身份,有两种验证身份的方式,数字证书验证和私密性问题验证,可以任选一种。第一种,数字证书验证,平台会提示你插入合作银行的数字证书,如部分银行的U盾等;第二种,私密性问题验证。平台会弹出几个问题。比如说何时办过信用卡,何时办过贷款,在哪家银行办了贷款等等。
提交注册申请之后,系统会在24小时后发来注册审核结果的短信,短信中会包含一个激活码。使用激活码激活之后,就可以成功登录并查询到个人信用报告了。
“我没有办过贷款,报告里面只有一些信用卡记录,一页纸都不到。”“一粒粒”说,报告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信贷记录、公共记录。而最影响个人征信记录的就是信贷记录和公共记录。信贷记录包括信用卡、住房贷款、其他贷款的偿还、逾期明细;公共记录包括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
问3:要收费吗?
一年免费两次 坏消息存5年
据了解,个人信用报告一年之内可以免费查询两次,虽然个人信用报告中显示你所有的贷款及其他记录,但是个人不良信息只能保存5年。如果逾期一直不还,那么逾期记录将一直保存在个人征信记录中。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信用报告的使用已延伸到政府和社会管理领域,逐步在人事管理、评优评先、出国申请、司法调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前8个月,人民银行四川各分支机构共向政府部门、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22.2万笔个人信用报告,同比增长72.74%。
申请流程
1.用户注册
填写注册信息—进行身份验证—提交注册申请—24小时后,短信接收激活码以及注册审核结果。通过身份验证之后才能查询。
2.提交申请
信用信息提示查询:登录平台或发送短信代码,提交查询申请
概要信息查询:登录平台,提交查询申请
信用报告查询:登录平台,进行身份验证,提交查询申请3.获取结果
信用信息提示查询:24小时后,短信接收查询结果,或登录平台获取查询结果。概要信息查询:24小时后登录,获取查询结果。信用报告查询:24小时后,登录平台,获取查询结果。
人民日报新论:让“个人信用”成为社会血脉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不仅是构建一套信息系统,更是确立一种价值导向,制定一种行为守则
自10月28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试点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工作,扩大到包括江苏、四川、重庆、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在内的9省(区)市。报道称,因访问过多,导致系统近乎瘫痪。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面对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以及人们的道德焦虑,个人信用体系可以说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一块“基石”,既一定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于道德建设的现有期盼,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全面推进道德建设的强烈渴望。
其实,从社会起源看,个人信用是社会得以真正组织化的前提。在西方哲学家所说的“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孤独、贫困和争斗的生活状态,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合作,也就无法共同生活。人类要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必须相互信任和合作。
唐太宗李世民曾如此阐述君主个人诚信的要求:“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可见,在上行下效的封建体制下,君主的个人诚信道德可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而今天,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以及新媒体的发达,公民个体的道德行为也都可能对整个社会共同体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个点影响整个面”的共振效应,信用体系建设也由此应从每一个公民着手。
生活中,人与人的道德水准并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也可能因时因事变化。倘若一个笃信承诺之人,在现实中常感遇到守信“无用”甚至“吃亏”的事情,感叹“天下人负我”,就有可能改变最初立场,按照较低道德水准来生活,甚至变成“宁教我负天下人”。由此可见,个人信用的建立、社会风尚的形成,道德的自觉自律固然重要,制度的建设才是根本,其意义正在于,既可以设定全社会“道德的底线”,更可以防止更多人“道德的堕落”。
对此,即便是两千年前的古人,也有清醒认识。鲁国曾有一条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把他赎出来,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一次,子贡赎回一个鲁国人,却拒绝到国库领赎金,孔子并不认同子贡,理由是:子贡的做法固然是其道德水准的体现,但因此抬高了行善门槛,会令其他人失去救赎同胞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进而影响整个“救赎”效果。的确,个人道德的高水准,不能代替制度对道德设定的“底线”。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多也是着眼于筑牢这个底线,说到底也是希望“信用”能够被大众所认同,进而最大化地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不仅是构建一套信息系统,更是确立一种价值导向,制定一种行为守则。在许多国家,一个信用状况不佳的人,在贷款、经商、就业等方面,会到处碰壁。因此,提供个人信用的查询服务,只是第一步; 通过这个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杜绝“无信者得利、诚信者吃亏”的现象,进而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才是更大的目标。在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等16项法律几乎涵括了所有信用关系、信用方式和信息交易的全过程,守信激励制度与失信惩罚制度相并重,个人信用体系基本实现了法制化,大大强化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如果说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为社会交往的安全性设立了“一道门”,那么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制化就是为这道门加了“一把锁”。有了制度护航的信用体系,才可能使公民行必信,信必果;有了制度护航的道德建设,才可能使公民修身洁行,爱人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