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将《申论》作为录用公务员必考科目以来,申论考试便引起广大报考公务员的考生的特别关注。纵观九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分数普遍较低。如今,公务员考试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选择,申论写作——公务员考试高分的障碍之一,成了更多人关注的焦点话题。山东公务员网专家就申论写作的原则和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广大考生能在申论考试中活学活用,相信对提高申论成绩会有一定帮助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原则。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写作自然也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考生才会在申论写作中有分寸,有规律可循。山东公务员网专家提醒广大考生注意一下写作原则:
一、忠于材料。紧扣题意
这是申论写作的基本点,一切写作工作都不能背离这个基本点,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申论作答一定要从材料出发,依据材料立论。作答的观点、撰写文章的论点、对问题实质、要害、成因、影响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符合材料的精神,忠于材料原意,不能有偏差,更不能表达与材料相反的意见。除此之外,作答中对材料的引述必须忠于原词原句,引用材料是可以有选择性的,在表述方式上加以变通,但前提是忠于原文。
紧扣题意是指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没有就不要乱加。审题一定要仔细,小心揣摩、体会,准确找出作答要求文字表面下的潜在信息、隐含思想,准确地把握题意要求。
二、围绕问题,务求解决
凡以提出对策为主要要求的试题,作答形式如果是散论,就不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直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如果是结构相对完整的议论文,也不要纠缠于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必要性的阐述,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解决问题上,找出解决的理路,顺着理路来结构文章,使文章的文脉清楚,中心突出——突出核心部分即对策,一条一项,把对策讲得明确而充实,从而达到作答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
三、观照全局,前后照应
写任何文章都应胸中有全篇、笔下善照应。就申论作答中撰写议论文总体而言,观照全局,首先内容要切题。所写的内容一定要切合所拟的标题,如果文题不符,那么连最基本的分数都达不到;其次是首位相应。开头和结尾要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尾要作结论,明确给于解决,开头申明的题旨、论点,结尾要呼应,用阐发或重复的方式加以深化和升华,体现首尾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内文也要照应,不同段落之间、同段不同层次之间前后要照应,上下承接、前后连贯、论点一致,根据事理原则,论点可逐层深化,以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文思路的一惯性。
以上原则把握住了,考生在申论写作过程中还需掌握必要的技巧,这样才能帮助考生短期内高效掌握申论文章写作,增强应试信心,提高实战成绩。下面从起笔、破题、铺展、收尾四个环节,介绍几种新颖实用的申论写作技巧。
一、起笔的瀑布高悬法——高处落笔
文章的起笔要不凡,就是一鸣惊人,让读者看文章如同登山游览,“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挂雪白闪亮的瀑布”,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一睹全文的渴望。
开头高屋建瓴,下文才能一泻千里。起笔要有力、开头要开得好,方法是起笔要高,在文章开头、读者的入眼处悬挂瀑布,既申明题旨,又引起注意。
按照起笔高悬的原则,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最高层次的论点、最醒目的语言,高层立意结合语言表达上的适当策略,就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阅卷者有一个上佳印象,对引起下文也有积极作用。
二、破题的聚光亮点法——亮处着墨
起笔之后,继之以引出问题,申明本文论述的对象,一般是指出存在的问题,是为破题。点明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亮处着墨,要从亮处即成绩、进步、优势等积极面说起,先说亮点,后说阴暗面;多说成绩,少说问题;多颂扬,少报忧。通过合理分配“成绩”与“问题”的笔墨,使论述焦点集中于“成绩”一类亮点,给全文奠定一个积极的基调,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既有利于上下文的衔接,又可以给阅卷者“行文得体”、“善于说话”、“适于为官”的良好印象。
三、展开的曲径通幽法——转折递进
论证的全面展开应多曲折,有转折、有递进、有衬托、有对比、有悬念,才有吸引人一直看下去、必须知道问题将怎样解决的力量。这就要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提高材料组织力、文字表现力,使文章步步为营,跌宕起伏,始终吸引读者,不断将读者导向自己的观点。
四、收笔的功成圆满法——收于积极圆满解决
申论文章几乎无例外的都是针对问题而写,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正文对策部分是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解决与否,不是对策本身所能决定,在结尾收尾处,无论问题能否解决、实际解决与否,都要归纳到问题的解决,以分析预测或展望问题的圆满解决而结束全篇。
如是对策为主的文章,结尾处要在对策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议、发出倡议、作出展望,展示问题必将解决的趋势、前景;报告为主的文章,结尾处要着重说明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圆满解决的状态、各方的积极反应或事件、措施的积极影响。总之,起笔于高处、聚焦于亮点、收笔于光明,要精心设计以各种积极的方式作结,给读者造成积极的印象,既冲淡正文所论问题的消极影响,又体现官样文章“功成圆满”的积极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