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之“治理‘指标扶贫’要堵疏结合”,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近日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搞“指标扶贫”,“花钱有任务,项目有指标,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在扶贫资金使用、扶贫小额信贷、产业项目选择等方面,没有从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为了完成扶贫工作简单下任务、定指标,导致扶贫资金打水漂,扶贫项目难落地,帮扶举措难见效。
【表明观点】
针对当前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指标扶贫”,必须从原因出发、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辨证施治、堵疏结合,清除“指标扶贫”的土壤,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等机制体系,提高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精准度、有效性。
从脱贫攻坚的工作需要来看,必须提出一些要求,设置一些量化指标。但考核指标的设置应基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聚焦精准脱贫,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一旦偏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就可能导致帮扶效果打折扣;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就可能导致帮扶项目难落地。
【综合分析】
“指标扶贫”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既有扶贫考核存在偏差的原因,也不排除一些帮扶项目存在主观应付、形式主义的可能。一些地方帮扶干部机械执行政策,没有真正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会帮扶、不擅帮扶也是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扶贫资金项目的条块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帮扶项目存在帮扶资金和帮扶能力不匹配。这种情况在扶贫贷款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据报道,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达6353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更是高达9186亿元。“户贷企用”或“有贷款没项目”成为突出现象,也为“指标扶贫”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我们有这么多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但是如果不能真正为贫困群众所用,或者用不好,何尝不是巨大的遗憾和损失?
无论是哪种原因产生的“指标扶贫”,都会对脱贫攻坚总体进展产生不利影响。“指标扶贫”不仅直接影响帮扶效果,还会造成社会公众对脱贫攻坚的负面印象,必须有所回应。
【参考对策】
要“松紧适当”开展考核。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决定了扶贫项目的见效需要一定时间,而多数扶贫项目不可能一投入就立马见效。脱贫攻坚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目的是为了奖优惩劣、督促后进,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扶贫考核工作的难处在于,既要起到一定的约束和惩戒作用,以激发先进奋勇争先,倒逼后进真抓实干;又要保持一定的自由度,避免对扶贫工作产生过多干扰。这就要求脱贫攻坚在考核评估中要“松紧适当”,坚持最终帮扶结果和平时帮扶过程相结合,减少考核评估中的不合理指标,加强对各种“指标扶贫”等形式主义的防范和惩戒,发挥好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地帮扶干部在实践中真抓实干。
要下大力气提高帮扶能力。真正精准的帮扶举措、真正有效的帮扶项目,都是结合了贫困地区脱贫内部实际和各类外部帮扶资源的结果。要把加强扶贫干部能力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下大力气开展培训,创新培训形式和帮扶形式,让大量沉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会帮扶、擅扶贫。引导各类帮扶力量、资金和项目,沉下去、沉下去、再沉下去,真正从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的实际需求出发。
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要构建和完善事权、财权、责任、能力相匹配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把最有用的资源交给最会使用的人,减少制度成本,从制度上理顺精准帮扶、有效帮扶的体制机制。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整合,为扶贫资金“松绑”,提高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的自主性,广泛开展扶贫资金统筹整合的培训交流,为扶贫资金使用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
原标题:治理“指标扶贫”要堵疏结合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张伟宾